由此,美国的各种制裁与封锁都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的系统性打压。2024年,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%关税,对太阳能电池课征50%关税,并不断升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限制。这些行动并非零散举动,而是战略上的全面遏制。即便如此,美国的盟友也并非完全买账。比如在G7会议上,美国极力渲染所谓“中国产能过剩”,但德国、法国等国仍坚持与中国开展合作,因为他们深知中国市场之大不可或缺。
雅克还指出,美国的反应其实有历史惯性。19世纪末开始,美国就不断扩张影响力,冷战赢得胜利后更是自视为永久的全球第一。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,仅用四十多年就从贫困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%,远远超过美国。这种速度让美国坐立不安。与此同时,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、创立亚投行,吸引上百个国家参与,提供不附带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,客观上削弱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发展领域的传统优势。
在地缘政治方面,美国更是处处针对。台湾问题是核心,美国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,派遣政客访台,明显是在挑衅。南海也是类似,美国军舰频繁巡航,制造“中国威胁论”。雅克认为,这些都是美国维持霸权的惯用手法,不愿意看到东亚在中国影响下重新整合。实际上,东亚经济重心早已向中国倾斜。即便像日本、韩国这样的美国盟友,也不得不在安全与经济之间权衡,因为它们对中国的出口占据了极大比重。
不过,雅克同时提醒,外界常常误读中国崛起,把它看作零和博弈。事实上,中国并没有想要取代美国成为新的霸主,而是更强调合作与共赢。近年来,中国推动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举办进博会,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,这些举措展现出不同于美国的全球角色。非洲、拉美等地的公路、港口建设创造了就业机会,比单纯的援助更实用。这些事实说明,中国的影响力扩展方式与西方完全不同。
从全球视角来看,美国的打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。2024年,中国出口仍增长8%,电动车、锂电池、光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。即使美国提高关税,中国也能开拓东南亚、欧洲等新市场。同时,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。俄罗斯、印度等国不愿完全倒向美国,中国在金砖机制中不断扩大影响力,2025年金砖峰会甚至开始探讨新货币体系,挑战美元霸权。文化层面上,中国的影响力也在上升。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突破上亿,孔子学院遍布各地,春节逐渐成为国际节日。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,现代化道路并不必然是西化的复制。
美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因素也加剧了对华敌意。雅克分析,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,中产阶级衰落,部分人把就业流失归咎于中国。政客则利用这种情绪炒作“中国威胁论”,以此拉拢选票。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继续加征关税,对全球进口普遍提高10%,对中国更甚。这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,但长期来看,美国自身也受到冲击,企业运营成本上升,通胀压力加大。
面对这些挑战,中国的应对策略是进一步开放和自我强化。雅克建议,中国要继续深化改革,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。事实证明,像华为、比亚迪这样的企业,越是在封锁环境下越能迸发出创新动力。同时,中国加强与“全球南方”的合作,仅2025年,“一带一路”项目已超过3000个,覆盖数以亿计的人口。这使得美国的围堵难以形成封闭圈。
总体而言,雅克的“原罪”论为理解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口。他的意思是,美国针对中国,并非因为中国犯了错,而是因为中国做得太成功,证明了另一种发展道路的可能性。这不仅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,更是对全球多元化发展的推动。未来,中美竞争依旧不可避免,但两国在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上也有广阔合作空间。正如雅克所言,西方如果能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机遇而非威胁,世界或许能迎来更为稳定与多元的格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